蒋式芬书法艺术浅析
魏宽成
【摘要】蒋式芬的书法线条流动于他人生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幼年的家庭变故使得他性情刚毅,勇于担当和面对困苦。进而其书法艺术从笔端流露出,外柔如嫩芽,内刚如顽石。幼时的书法字迹线条谨慎的流露于笔端,当字迹呈现在纸上的时候整体显得小心翼翼且十分谦虚。蒋式芬书法从“用心”“用情”开始,灵魂也便从始至终贯穿于他的书法生涯。
【关键词】 外柔 线条 苍劲 沉稳 规章
序言
蒋式芬(一八四七—一九二二),字挹孚,号菊叟,河北省蠡县郑村人,祖籍河南省新蔡县,其曾祖父为谋生计,于清道光年间迁居蠡县郑村。蒋式芬五岁丧父,靠母亲帮人缝洗衣服为生。六岁入馆拜贡生周锡孟为师。他勤奋好学,十六岁中秀才。但因家贫不能继续求学,即去王辛庄教书,边教边学后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中举人,光绪初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参加御史考试,考取湖广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特授湖北学政。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由吏科掌印给事中,外授广东广肇罗道。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升为两广盐运使。辛亥革命胜利后,蒋式芬全家回归故里。隐居田园,勤于书法。其书法独具一格,飘逸潇洒,柔中含刚,被称为黄、蔡相兼的“蒋字”,小有名气。他仰慕陶渊明的为人,自号“菊叟”。一九二二年病故,享年七十五岁。
蒋式芬人生历程与书法风格
《秋兰作佩》(图一)作品是蒋式芬六十七岁时所书,字体苍劲老辣、刚柔并济,可谓“人书俱老”。结合蒋式芬跌宕复杂的人生,每每欣赏此书法,便会让人想起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那种报国忧民的豪迈情怀。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往往是诗、书、画俱佳,作画时如胸中无诗,只能称为画匠,作书时如胸中无诗也无为书家,而徒为书匠。蒋式芬书法能自成“蒋”字,也是源于他胸中有物,腹有诗书。
书法艺术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灵。书法家用线条的形式表现着自我的心境。蒋式芬一生的跌宕起伏书写于心灵之上,其书法艺术的线条也成为蒋式芬心灵颤动的轨迹,更是他书法艺术发展的轨迹。这是蒋式芬用“心”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结果。
蒋式芬的书法线条流动于他人生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幼年的家庭变故使得他性情刚毅,勇于担当和面对困苦。进而其书法艺术从笔端流露出,外柔如嫩芽,内刚如顽石。幼时的书法字迹线条谨慎的流露于笔端,当字迹呈现在纸上的时候整体显得小心翼翼且十分谦虚。蒋式芬书法从“用心”“用情”开始,灵魂也便从始至终贯穿于他的书法生涯。他对自己的书法艺术不止于担当和用心。从幼时的书法字迹可以看出他今后德行的端倪。因而书法也在某一程度上成就了他今后的事业和他德高望重的德行。中年时候蒋式芬书法更显沉稳,历任朝廷重臣,凭借的是他两袖清风和从事精于规章的德行。事业的风波,成就了他沉稳的性格和内心的坚毅。而晚年书法艺术线条也随之变得更加苍劲有力,表露出他阅历的丰富和心境的坦然宽和。概括起来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历沧桑,深谙世事,使得他的书法刚柔相济,粗细相兼,左右逢源。
蒋式芬见证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满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诞生等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在尽忠朝廷的同时,既要协调处理好同僚关系,又要保护好朋友家人安危。
据史料分析,蒋世芬是一个让慈禧、光绪同时信任的臣子,也是一个公然奏请戮杀李鸿章的御史。
光绪二十二年,北京出了一件奇闻,太监李苌材和张受山等人到戏园看戏,和人发生争执,打起来了,维持制安的人来抓人,这些太监又和兵勇打在一处,最后,一个兵勇被杀,另一个受伤。此事闹的京城尽人皆知,这件事最后是怎么处理呢?
清史稿这样记载:太监李苌材、张受山构众击杀捕者,严旨付部议。允升言:“李苌材等一案,既非谋故斗杀,不得援此语为符合。且我朝家法严,宦寺倍治罪。此次从严惩治,不能仰体哀矜之意,已愧于心;倘复迁就定谳,并置初奉谕旨于不顾,则负疚益深。夫立法本以惩恶,而法外亦可施仁。皇上果欲肃清辇毂,裁仰阉宦,则仍依原奏办理。若以为过严,或诛首而宥从,自在皇上权衡至当,非臣等所敢定拟也。疏上,仍敕部议罪。其时莲英遍嘱要人求末减,允升不为动。复奏请处斩张受山,至李苌材伤人未死,量减为斩监候,从之。二十三年,其从子济关说通贿,御史张仲□、给事中蒋式芬先后论劾,允升坐不远嫌,镌三级,贬授宗人府府丞。次年,谢病归。”
在清史稿的这段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和光绪的明争暗斗。从整个过程看,是光绪开始要严办,但最后却只杀了一个太监,薛允升也就是这段记录中的“升”,是按法律行事的,但最后却因为他的子侄获罪。而这段时间正是光绪亲政时期,这背后的指使者只能是光绪,绝不可能是慈禧。光绪为了他的维新,以各种借口开除了不少的老臣,其中包括光绪自己的老师翁同和,薛允升也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从这件事的处理结果看,世人可能会把蒋式芬视为维新派、洋务派,其实不是这样,蒋式芬只是在凭着自己的良心说话。
戊戌政变后,慈禧听从蒋式芬等主战派的意见尝试对列强“强硬”。而“强硬”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成功地拒绝了意大利索取三门湾的要求。光绪二十五年,意大利向清政府索要三门湾遭到严词拒绝,被迫改为在该地筑造铁路至杭州。对于该事件,当时《申报》如此报道:“三门湾,驱其兵舰多艘,游弋海洋,以肆其要求恫吓之志。朝廷执政诸臣公,以迩来泰西各国日事要挟,侵我疆圉,若再泄泄沓沓,唯诺成风,恐各国鲸吞蚕食之心更靡有已,于是峻词拒绝,饬海疆各大吏戒备惟严。迄今事将三月,意人虽未尝撤帅西去,而亦未尝以一矢相加。”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的政见不一和军事不力,德国占领胶州湾,觊觎山东,民教矛盾激化,导致义和团由山东开始蔓延至直隶等地甚至席卷中国北方。蒋式芬对于李鸿章妥协求和的软弱外交越发不满,认为其一味遵从洋人意志办事,以致于“译署人才,率皆曲徇洋情,罔。”于是蒋式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奏朝廷:“请戮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以其贰于夷,不奉朝命也。”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既是洋务派的首脑又是整个清廷的“当家花旦”,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可称得上是权倾朝野。蒋式芬公然奏请戮杀李鸿章,足可见其为官做人的操守,也反映出蒋式芬在慈禧和光绪心中的分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世的沧桑变化自然而然就会汇聚于他笔锋的使转顺逆和墨色的浓淡干湿之中了。
二、诚信尚义,做事缜密,使其书法以行楷见长,未见草书。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式芬欲随驾未及,避难故里。其兄蒋老兴怕他获失职罪,乃随式芬同行,历尽艰苦追驾至西安。慈禧太后欣然接见,欲封其兄为知县。式芬深知其兄德才不备,难以胜任,婉言感恩谢绝。另外据蒋世芬后人讲述,蠡县潘营村的陈嘉楷是与蒋式芬同时代的文人,诗、书、画俱佳,曾在京师会典馆任职。虽然比蒋式芬小十几岁,但两人关系密切,陈嘉凯视蒋世芬亦师亦友、亦兄亦父。两人同殿为臣,慈禧对陈嘉凯的才艺十分赏识,蒋式芬深知慈禧多疑善变,因此对陈嘉楷更加关爱有加。由此可见蒋世芬行事的沉稳谨慎。长期处于这种如履薄冰的政治生活环境使得他的书法虽也有个别草书手札但除去一些馆阁体的日记和墓志外大多是行书,但仍是字字大小适度,规范易识,雅俗共赏。直到现在,蒋世芬老家郑村一代仍然流传着他的书法风格。
三、文韬武略,政治抱负,使其书法形成了既字体修长、疏朗俊俏,而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的风格。
蒋式芬书法细直如长剑出锋,重笔如虎踞山岳。从史料记载看,蒋世芬是一个以文官领武职,兵不血刃便能剿灭匪患的“文武全才”。
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蒋式芬由吏科印给事中,外授广东广肇罗道。当时广东“土匪麻起,推剽海掠,四境糜沸”“大府急缴,公(蒋式芬)回道任”“至则躬率所部。分途掩击,三战三捷,推锋夺使,靡坚弗摧”。据史料记载,蒋式芬到任后,“生擒泰山(当时的匪首梁泰山,此匪掠走了县令,气焰嚣张),夺令而日,又出不意,败信宜围贼,贼逆大溃,三旬而事大定”。事态平息后“大府嘉其劳,奏署提学使”。他未动干戈即招两个匪首投降,江西始得安宁。宣统年(一九〇九)被授为两广盐运史。
蒋式芬在平定匪患的同时,还致力于当地的教育事业,以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他先是与肇庆府知府多龄在端溪书院的旧址创设肇庆府中学堂,并建棪天阁用以藏书。蒋式芬收集捐赠的图书加上原端溪书院所留图书,使得棪天阁的藏书量在当时西江一带可称第一,且有丛书秘本,在国内也属罕见。其后又独自创设广肇罗工艺学堂,这两所学堂便是现在的肇庆中学、肇庆师范的前身。
蒋式芬任学证期间,积极为朝廷网罗大儒,培育人才。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八十三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他留下的《杨守敬学术年谱》是一部不朽的学术财富。他因此力荐杨守敬“为湖北师儒宿学之冠,加四品衔”。当时杨守敬已经六十四岁了。
曾任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的何成濬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述:“本人以年幼进学,考试成绩又佳,乃蒙式芬召见,奖勉有加,并谓书院监督纪钜维为其至交,可嘱其特别照顾。”这些记载反映了蒋式芬在两湖学政的位置上殚精竭虑和恪尽职守。
光绪三十一年,蒋式芬任两广盐运使。为官期间,他清正廉洁,拒收贿赂,生活俭朴,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虽然肩负重任,但蒋式芬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却从没有消失过。在广东,他与被朝廷贬逐回家的好友梁鼎芬主持重开“后南园诗社”,对岭南诗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爆发后,蒋式芬归隐故里,五百多年的南园诗社也终成绝响。
四、公平执法,清廉爱民,使其书法法度严谨,中正坦然。
在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光绪西逃时。由于蒋式芬保驾有功,被光绪皇帝封为两湖学政,去湖北主考科举。《蠡县志》记载:“时某考生因舞弊违章,被驱出考场,自愧跳江而亡,众考生不明真相,借故罢考,冲击考场,幸两湖总督张之洞以舰轮护救,式芬才得以脱险。光绪帝念他秉公办事,执法森严,又封他为江西广罗道道台,并赐武衔命他带兵剿匪。”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蒋式芬被提升为两广盐运使。他为官清廉。拒收贿赂,生活简朴。
辛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土崩瓦解,蒋式芬心灰意冷,拒绝了袁世凯的挽留,毅然回到了郑村老家。
由于有清廷赏赐的大片土地,蒋家逐渐成为了蠡县境内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尽管蒋式芬家资丰厚,却严于律己。他告诫家人:以和睦乡里为德,以势欺人为耻。遇到灾年,蒋式芬还经常赈济父老乡亲。
《蠡县志》记载:蒋式芬关怀黎民祸福,和霭乡里,平易近人,廉洁奉公,扶贫济困。他教诲家人以和霭乡里为德,以势欺人为耻。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蒋式芬曾上奏皇帝,建议治理潴龙河,加固堤防,造福七县黎民。民国十一年蠡县灾荒严重,将自家种的几十亩苜蓿供人采摘充饥,对无米断炊户,每人赠给一百大铜子接济。乡亲父老赞扬他德高望重,尊称他为老“官”
蒋式芬的晚年始终没有离开家乡,他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书法创作当中。他的书法独具一格,飘逸潇洒,柔中带刚,被称为黄、蔡相兼得“蒋”字。这一风格的形成是与他的沧桑人生与泰然处之的心胸分不开的,这也是当今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注重文化积淀与德行修为的原因所在。
蒋式芬一生书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并著有《河士草》《问心室归鸣集》等。至今齐家祠堂、颜习斋祠堂都还保存有他的“蒋”字。对此,刘魁生等对蒋字赋诗评价:
诗成仰天一大笑,
酒酣喝月使倒行。
前朝烟云已不复,
今为菊叟老山中。
蒋式芬的书法历程
一、蒋式芬幼年时期书法历程
蒋式芬幼时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为基础,打下了规范严谨的底子。所书小楷修短合度、阴阳中衡。讲究的是“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经;引笔着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字字工巧、精到。代表作是十五岁《先资政公日记》(图二),笔画骨骼瘦硬,结构中正平和,而笔法劲健、挺秀也有“二王”之风,属于时人所谓的馆阁体。
二、蒋式芬中年书法历程
蒋式芬中年时期,其书法风格仍然秉承欧、虞之风,兼有馆阁体之法度和清俊,颜真卿多宝塔笔法也清晰可见。
代表作有《冷公专祠碑记》(图三整体、 图四局部)。此碑刻是蒋式芬四十三岁所书。结字端庄严谨,精密匀称,尚未融进魏碑笔意。用笔方整瘦硬,俊朗挺拔,精气内蕴,笔力稳健,笔画所到之处无不力透底背不露痕迹。此碑现存保定古莲花池,由张裕钊弟子、举人高阳齐令后撰文。
吴占良先生著《独抱秋心》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蒋上折历数李鸿章“饰词推宕,退缩不前”“纠合十余省督抚保护外洋商务”诸状,斥李“何其忠于外洋而不忠于朝廷也”,并书请“更择才德兼备之元往代其任”。可见蒋世芬为官的清正刚直、不畏权贵。
这一时期蒋式芬的书法显而易见线条刚正挺拔,尚无晚年书法的润泽和苍劲。而结构的严谨,笔法的健挺,骨劲的彰显大有欧阳询、柳公权之特色。
三、蒋式芬晚年书法历程
蒋式芬晚年书法作品与中年时期大不一样。其书法结字修长俊俏之特点仍然十分突出。不同之处是用笔轻松自然,下笔肯定,无一懈笔。已经集虞世南、李邕、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诸家于一炉,其转折钩法全为魏碑笔法。整个字体显得活泼、润朗且气势宏大。如果说欧阳询、赵佶以瘦劲、俊险出众,颜真卿、柳公权以筋骨厚重稳固见长。那么蒋式芬书法则兼而有之,在细长活泼同时,大多在折勾处十分注重凝重聚力、重墨沉气,可谓虚实相兼,阴阳合度。恰似武术中讲究的既能放长击远,又能收势沉稳利落,绝不浮华和拖泥带水。尤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北碑笔法与唐楷笔法接合得恰到好处,使魏碑纵横激荡的气势得以发挥而又放弃魏碑结字的横扁。他继承了唐楷的润泽忠正而又补充了大撇大捺的开张气韵。此外,从一些史料和蒋世芬流传下来的书稿看,蒋世芬没有过多地临写王羲之和赵孟頫书法,但他的《与庆翁仁兄扎》(图五)却尽得“二王”及赵孟頫恬淡、华美神韵。蒋式芬晚年书法作品很多,我们仅以《魏贡乾墓碑》(图六)和《录古人诗四屏》(图七)以及《诫子册》(图八)做一简要分析:
1、《魏贡乾墓碑》(图六)为蒋士芬六十一岁所书。建于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现为民间保存。碑长一百五十厘米,宽七十厘米。碑文记录了魏贡乾生前立志行事,德行治家的生平事迹。魏贡乾性情豪迈,遇事当机立断,随同父亲将家业搭理的蒸蒸日上。他积德行善青囊相助,解乡人之困,在广大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魏贡乾公墓碑》(图六)的书法风格,已在馆阁体基础上增加了筋力和神韵,结体上刚刚融进了魏碑的架构,竖长中仍然体现着他一惯的高大和雄秀。笔画中有钟繇的凝重古雅和王羲之、黄庭经的雍容秀媚。
2、《录古人诗四屏》(图七)为蒋式芬73岁时所书。其中的“宜”、“风”、“中”、“秋”、“蒋”字的特色十分明显。如下分析:
起笔轻细而落笔收锋浑厚沉稳 横折凝重夸张
横折灵动流畅
大撇
长竖
大捺
3、《诫子册》(图八)书法分析如下:
(1)“多”、“少”二字两个长撇一轻一重,灵活而不重复。两个字的用墨也与字意本身一致,“多”字用墨多,“少”字用墨少,直观表现。尤其“少”字上半部凝重短小,下半部只一个大长撇笔画,轻捷而修长,平衡而大气。
(2)大撇大捺,大开大合。撇画回锋收笔而捺画顺势放开收笔,大胆处理,实为大家所为。
(3)笔走中锋,点画圆润。细如钢丝,重画憨实。
(4)重心自然而多有变幻,笔锋提顿而富有弹性。通篇作品象中国传统折子戏,既通俗易懂又清新脱俗,耐人寻味。
结论: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它既是文化交往的工具,具有实用价值,也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而富有欣赏价值。好的书法传承带给后人一种精神和品质的传承。蒋式芬书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书法精品的遗作,贯穿于他一生跌宕起伏却依然坚不可摧的意志及其德行阅历、为官清正、教化乡里、尊师重道的品质贯穿于他的每一副书法作品之中。蒋式芬的书法艺术是笔法与情感,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融会贯通的典范。
注释:
【1】 河北省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蠡县志》,中华书局,一九九年十二月,第八百四十七页
【2】吴占良著,《独抱秋心》,河北大学出版社,二O 一六年十月,第三百零八页 第三百一十二页
【3】清史稿
作者单位: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